时光飞逝,暑假的“余额”已然告急。从假期一键切换到开学,不少学生可能仍沉浸在假期中无法“收心”,出现抵触或焦虑的情绪,甚至出现了头晕、头痛、食欲不振等生理不适。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情况,小心“开学综合征”找上门。
首先我们要了解,开学综合征其实并不是医学上的疾病诊断,它反应一种状态。就是经过一个假期,本来我们应该“满血复活”,但却感觉身心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,一想到要上学就出现烦躁,郁闷,提不起精神,或者感觉疲劳,伴有一些生理症状如头痛,失眠,肠胃问题等。
从自由散漫的假期模式切换到规律紧凑的学习节奏,确实需要一些心理上的缓冲与准备。那么,如何更从容、更积极地去开启这段新的旅程呢?
暑假的昼夜颠倒让生物钟彻底“躺平”?别急着硬掰!不妨从现在开始,每天比前一天提早15~30分钟睡觉和起床,逐步将作息调整到“准上学”模式,让身体自然适应。早晨拉开窗帘让阳光唤醒大脑,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和电脑,营造一个安静、舒适的睡眠环境。如果白天感到困倦,可以适当做些运动,比如跳绳、跑步或者散步,让身体更快适应新节奏。
是不是总觉得“还有很多事没做完”?没关系,我们往往更容易盯着没完成的部分,却忽略了自己已经走过的路。试着拿出一张纸,写下暑假里那些让你觉得有意义的事:读完的一本书、学会的一道菜、一次短暂的旅行、甚至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……这些微小的片段,其实都是成长留下的痕迹。如果还剩一些时间,不妨挑一两件最想做的事完成,别让“遗憾感”陪你开学。
焦虑常常来自于对未知的模糊恐惧,而清晰的目标和计划,就是最好的解药。你可以把新学期的期待分成几个方面,比如学业进步、习惯养成、兴趣发展等,每个方面设定一两个具体、可实现的小目标,再拆解成每天可以执行的小任务。例如,“提高英语词汇量”可以具体为“每天背10个单词”。当你知道自己每天要做什么,开学就不再是压力,而是一段值得期待的新旅程。
开学前一周,是“预热”的关键期。整理书包、文具,把校服和鞋子洗干净,提前买好需要的参考书和笔记本——这些看似琐碎的准备,能帮你建立起“即将开学”的心理暗示。同时,也别忘记“社交预热”,在群里和同学聊聊天,分享一下假期里的趣事和收获,或是约个时间一起自习、运动。研究表明,提前做好物质和社交准备的学生,开学后的适应速度快得多。如果愿意,还可以花少量时间翻一翻新教材的目录,大致了解学期的内容框架,心里有底,自然不慌。
面对开学,感到有些紧张甚至焦虑,是非常正常的——就像运动员大赛前也会心跳加速。你的情绪,恰恰说明你在意这段新的开始。试着用一些简单的方式安抚自己:深呼吸、听一首放松的歌、去跑几圈,或者用“5-4-3-2-1”感官法(说出5个看到的、4个听到的、3个触摸到的、2个闻到的、1个尝到的东西)快速回到当下。如果情绪持续困扰你,别一个人硬扛——和朋友聊聊,向父母倾诉,或者找班主任、心理老师聊一聊。很多时候,说出来,压力就少了一半。
亲爱的同学们,重返校园前的这段时光,不必视作被动的“收心”,不如把它当成一次主动充电。就像游戏角色升级需要装备调整,你的身心也需要一次温柔的“系统更新”。带上暑假积攒的能量,以好奇之心拥抱未知,用行动书写属于你的成长故事!
除了孩子自身的心理素质外,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、给孩子的压力程度、疏导方式正确与否等因素都会影响“开学综合征”的轻重及持续时间。尤其是面对处于青春期、同时面临较大学业与成长压力的高中生,家长的角色更为关键。因此开学前后这段时间,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。
高中生自我意识强烈,渴望被当成成年人平等对待。家长应建立“积极预防”的意识,不要只关注成绩和排名,更要通过真诚、开放的日常交谈,了解孩子在学业、社交、自我发展等方面的真实压力和困惑。尊重他们的隐私和独立思考,让孩子在家庭中拥有安全感和被尊重感,这是他们应对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。
假期里,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商讨,制定张弛有度的计划,逐步恢复合理作息。临近开学,重点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和行为上的“软着陆”,例如一起总结假期收获,逐步减少娱乐时间,共同准备新学期的学习目标与内容。
若孩子持续情绪低落、抗拒讨论开学、睡眠或食欲发生明显变化,这可能是压力超载的信号。家长应保持耐心,以倾听代替说教,用“我理解你现在可能很累”代替“你该赶快调整”。对孩子表达出真诚的关心和理解,并反复地疏导及鼓励,发现问题及时调整。